女孩易自卑?其實取決於父母:在4件事上的態度 網壇名被「打壓式教學」沒自信:遇到好教練打進世界前三


家長們都希望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,見到陌生人不怯場、待人接物得體大方;公共場合發言、表演淡定自若;遇到挑戰敢於迎難而上,碰到挫折也能積極面對。



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底層能力,影響著未來能達到的高度和人生的幸福感。



然而現實生活中,自卑的孩子卻不在少數:



不愛說話,不敢主動和人打交道;



總覺得自己不好、不行,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;



膽小、做事畏畏縮縮;



遇到困難和挫折很容易放棄,心理脆弱······



一個孩子自卑還是自信,與在家庭中得到的愛的質量和教育方式息息相關,尤其是家長在這4件事上的態度:




01

有條件的愛 or 無條件的愛



自信心依附於安全感,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父母的愛。



父母愛孩子毋庸置疑,只是很多時候,這份愛總是會附加條件:對孩子提要求,根據孩子的表現來給予或收回愛:

Advertisements



孩子只有成績好,心愿才能被滿足;聽話、懂事,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和笑臉;一旦表現不好,等待自己的是批評、否定、嫌棄。



久而久之,孩子感受到的是:我只有懂事、優秀,才值得被愛。



然而,孩子從小得到的愛,越是苛刻、越是有條件,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會越低,因為他發現真實的自己是不被接納的,只能努力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。



Advertisements

這樣的孩子,長大後會陷入一種「追逐優秀」的人生遊戲中,不管再怎麼優秀,依然覺得自己不行,不能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。



本質正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缺少無條件的愛。



無條件的愛,是不管孩子是美是丑、聰不聰明、優秀與否,都發自內心地接納他這個人,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,給他充分的陪伴和愛護。



不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,表現不好、犯錯的時候,不粗暴地批評、否定孩子,懂得欣賞孩子身上的閃光點,給他肯定和鼓勵。



這樣的方式,才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真正的愛,感覺到自己被全然地接納著,內心充滿安全感,有底氣對外探索、展示真實的自己,建立起自信心。



被無條件愛著,是孩子最重要的自信來源。





02



保護、限制or允許孩子嘗試、探索



老話講: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。」

Advertisements



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,家長們就開始各種擔心、憂慮,怕孩子受傷、吃虧,怕自己照顧不周到。



這種擔憂的心情,在養育孩子時,就容易變成過度保護和限制。



孩子在空地上奔跑,家長跟在後面,著急地說:「慢點跑,別摔著。」



孩子嘗試自己倒水喝,家長:「小心把水灑了,我來倒。」



孩子學大人的樣子掃地,家長:「別添亂了,去玩吧。」



家長自以為對孩子好,實則限制了孩子的嘗試和探索行為,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能力,自信心便會受到損傷。



記得在《敞開心扉的少年》節目中,有一個男孩就曾這樣訴說他的煩惱:



「我每天都很幸福,我什麼都不用做,爸爸媽媽都會幫我做完,



可是這樣也有一點點不好,很多事情我的同學都會做,但是我不會。」



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,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相應需要完成的任務,3-6歲的孩子正處於主動和內疚的衝突中。

Advertisements



在這一時期,如果孩子表現出的探究行為受到鼓勵,他就會形成主動性,樂於創造和探索;



如果他的獨創行為總是被嘲笑、打擊,內疚感就會超過主動性,導致孩子逐漸失去信心。



《人性的弱點》一書中寫道:「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,做你害怕做的事,獲得一次成功的體驗。」



簡單來說就是:「做成了一件事,又做成了一件事。」



對孩子來說,也是如此。當孩子開始會說話、跑跑跳跳、愛動手,家長應當在安全範圍內,放手讓孩子嘗試各種想做的事情,不僅能夠鍛煉能力,還擴展了孩子的認知邊界。



更重要的是,孩子在獨立探索的過程中,感受到自己可以完成一件又一件事,會獲得一種掌控感,自信心大大提升。



家長允許和鼓勵的態度,也會讓孩子感到外部世界是安全的,對外在環境有一種信任感,從而充滿自信地去探索、成長。



獨立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需求,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各項技能,鼓勵孩子獨立動手做事,而不是限制他的雙手雙腳,這樣只會增加孩子內在的虛弱感。





03



否定、打擊or鼓勵、欣賞



網壇名將李娜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: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